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使得行业发展面临(使得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024-06-15 15334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及面临哪些挑战
  2. 现代企业面临哪些挑战
  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行业品牌竞争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136.07亿元,同比增长13.1%;工业总产值也达2175.91亿元,同比增长12.1%。从近年来医疗器械和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速来看,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医药工业。

  

从近三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

  

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而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中具有天然优势:如较低生产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享受国家政策的相对倾斜,对本地化渠道掌握的优势等,因此主要占据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中低端市场,一些细分行业出现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较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而在低端耗材和黑白B超等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生产厂家较多,产品区分度低,行业集中度低。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医疗器械监管起步较晚,医疗器械企业小、多、散和低水平竞争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加速提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医药器械研发的产、学、研联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而且,从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来看,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虽然有2000余家获得出口认证的企业,但大多数企业在规模、品牌方面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又缺乏核心技术,对外出口只能以OEM为主,缺乏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总体处于不利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正努力向高端市场突破。比如国内研发团队规模最大、综合开发能力最强的迈瑞已经在国内高端监护仪市场占有率达49%,五分类血球仪、全自动化仪和彩超等核心产品的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高端耗材产品龙头山东威高也正在通过与美敦力的合作提高技术和品牌,渗透高端市场。

  

随着国际产业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部分原先依赖进口的仪器设备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同时,国内已有不少省市把医疗器械工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培育。总体来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但行业内中小企业林立的局面尚未改变,低、小、散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行业的发展还需依仗于生产技术的继续创新和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以万计,截至2013年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995家,其中大型企业不到2%,中型企业170多家,小型企业700多家,而规模以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目前在销售规模和资产规模上,中小型企业都是医疗器械行业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目前,我国的紧固件生产企业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行业中大量小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即使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产品质量和性能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当前,我国的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性价比高等优势,大量出口海外,近几年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中低端医疗器械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对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4、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

  

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5、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6、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

  

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世界向多级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完全可以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当前,在世界经济的影响下,我国企业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当前,企业仍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挑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企业多倚重外资,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影响下,企业由注重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提升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品牌建设。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资上涨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由此导致很多结构性的变化。从长期来看,企业要考虑一些原来不需要考虑的成本,成本上涨不是单一的,而是各方面的都要涨,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很多国家采取的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财政还是比较紧张的,此种形势下市场会萎缩,对金融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不断借鉴外国先进成果,引进技术、设备、资金等,与国内资源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靠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目前这种模式受到了挑战,主要是因为企业成本上升,劳动力、原材料等价格都有所上升;引进先进技术难度加大,这就需要企业引进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否则就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也与内需与关,我国政府投资需求较旺,但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不高,导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企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面临着国内外的挑战,尤其是国际经济规则的挑战。我国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世界经济呈现出增长态势,但经济危机的创伤还没有完全回复,这必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影响,如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影响到企业发展。其次企业面临的挑战是低碳。随着全球化变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绿色环保越来越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由此提出了低碳规则。我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低碳规则明显不利于我国,必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企业要想法设法减少排放量,这会增加成本。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企业只有转变才能应对外界的挑战。当前计算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世界各地的资源,通过网络瞬间就可以获得。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企业家戏称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现在各种各样的新产品、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多企业家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同时国外的资本又源源不断的涌入国内,只有把握好形势,才能积极的应对挑战。另外,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需求,都想以自己的方式过想过的生活,也即是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企业员工不再像过去一样惟命是从,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个性发展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渐渐增多,企业管理者觉得员工越来越难管,员工觉得企业管理缺乏人性,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

  

我国企业发展中常伴随着机会主义和投机主义,很多企业崛起都是依靠稀有资源或者是关系,由此形成了片面认识,以为没有经营管理,也能赚到钱。同时一些企业转行外,觉得这行不好做,就去换其他行业,这必会加大企业成本。因此有暴利思维的企业家必须转变意识,以往靠资源、机会、关系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转变经营模式,扎实企业功底,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以往中国制造很具有优势,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微薄的利润,但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力成本的增加,这种优势已不复存在。一般产业链有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配送、销售,我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缺乏附加价值。这种现象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调整。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投资,一些知名企业的发展都与雄厚的资金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金融投资主体有民营、合资、外资等,虽然金融环境有所改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投资环境还不成熟,很多企业陷入了为融资而融资的矛盾中,使得企业因为资金注入丧失了自主经营权。只有完善企业经营体制,创新思路,才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很多企业致力于追求规模发展,不断的扩大自己的产能、业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最为典型的就是手机行业,过去一些大的品牌如长虹、海尔、联想、康佳等都将产品线延伸到手机领域,结果证明规模与效益并不成正比。实践证明,能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都不是依靠规模增长的,而是依靠价值创造取胜的,他们有着独特的商业模式,致力于追求企业的生存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疲弱,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给中国外贸出口带动很大影响。2014年5月,美国“国债”突破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10月,美国政府17年来首次停摆,美国国债存在违约风险,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必然要受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有所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的周边环境还很不稳定,存在诸多威胁。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必将产生许多外部压力,包括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内部体制出现障碍。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到现在,依靠的主要发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旧有模式。旧模式中的三个要素或称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把中国带到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但是现在这种模式潜力已基本耗尽。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迅速,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很快将迎来“刘易斯拐点”。2012年中国劳动力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正以历史最快速度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经济增速放缓,现有发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达到了高峰。此外,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峻的生态形式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使得一直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内部出现了制度性疲劳和障碍。第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根据国际发展的经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发展势头转变轨迹,就像掉入陷阱一样,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现是上个世纪后半期若干拉美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多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使得行业发展面临(使得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复制成功